随着全球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席卷着各行各业,数字化浪潮推动着传统行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零售、教育、旅游等行业纷纷抓住新机遇,打好“翻身仗”,而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新产业集群也在加速布局中,逐步开拓出了更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另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显示,仅2022年就诞生508家独角兽企业,而过去一年里全球表现最好的独角兽之一OpenAI价值就增长了7倍,达到1380亿元人民币,全球排名从第272位飙升至第17位。基于此,智能制造工程师、提示词工程师等与新兴技术相关的新职业陆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新变化衍生新焦虑。在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技术,而这些技术也在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大家已经烂熟于心的工作模式。职场人的迷茫和不安也由此产生,诸如“是否转行”“AI焦虑”“要失业了”等声音甚嚣尘上。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应该关注到员工的“安全感”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员工因为不确定行业和所在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社会未来需要的人才”,于是丧失工作的动力,效率下降;因为见识过科技手段的“优秀”,从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与否定,丧失价值感与斗志;抑或因为过分依赖新技术,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团队创新停滞等等。
客观认识变化带来的“新生”可能
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AI等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新变化,做好应对准备,在此基础上去发现更多“可能性”。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工作受人工智能的影响不同。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ChatGPT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显示,按照课题组构建的“基于工作任务的大语言模型影响指数”(Work Activity-based LLM Exposure Index),销售业务、财务/审计/税务、软件/互联网开发/系统集成、行政/后勤/文秘和客服等职业的影响指数最高,目前已开始陆续遭受冲击。而影响指数最低的20个职业包括社区/居民/家政服务、技工/操作工、烹饪/料理/食品研发、交通运输服务、物流/仓储、医院/医疗/护理等。也就是说,不同职业受AI影响的程度不同,白领工作和知识型工作更容易被大语言模型替代。此外, 针对岗位招聘数据中最常出现的16个职业,课题组根据每个职业在2018-2023年间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描绘了其基于工作任务的大语言模型影响指数(Work Activity-based LLM Exposure Index)的变化趋势(见下图)。结果表明,近五年来,大部分职业的影响指数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各种职业在对工作任务的要求方面尚未出现明显的、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
报告的发现提醒我们,粗暴的谈“替代”是不负责任的,企业和职场人都要根据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的具体情况去做调整和应对。在由网易财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举办的“C位观察——AI大模型发展趋势圆桌对话”中,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北大博雅青年学者、北大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李力行指出,对职场人来说,要注意到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的变革,所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有多样化的准备。其中就应该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甚至发掘很多创新创业的机会,这可能是解决35岁危机,甚至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必须注意的一点。而北大国发院金融学助理教授胡佳胤也明确表示,鼓励学生先写一版作业,然后让生成式人工智能优化,最后基于润色后的版本进行再创新。她认为,这会更贴近未来我们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存、互补时代的一个需求。
也就是说,做足准备才能有效应对。
企业管理者、员工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改变工作方式,一旦实现1+1>2的效果自然就会避免“被替代”的恐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今年1月获批成立的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里,灵活的机器人“小来”可以在几个操作台间穿梭,根据实验员的指令进行试剂配制。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高熵催化剂等实验中,“小来”可以从55万种可能的金属配比中找出最优解,将传统“试错法”实验所需的1400年科研周期缩短为5周。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还有效消除了人为操作时的安全隐患,同时也让实验团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说明如果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所擅长的高通量的精准实验、大规模数据处理等能力,实现人和技术“协同作战”,就可以把人力和精力从大量低端、可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取得更多、更高水平的先进成果。
另外,新技术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微软推出的Microsoft 365 Copilot订阅服务,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办公体验;360集团自研的认知型通用大模型“360智脑”,其多项指标已超过GPT3.5,并率先为近20个行业提供大模型企业级解决方案,国内各行各业都有很多这样基于技术积淀开拓新业务的公司。
综上,变化带来的更多是“新生”的可能性,企业管理者需要帮助员工转换心态,克服无力感、找回安全感,一起把握“新职场”的新机会。
优秀企业会提升认知并调整行动
优秀的企业会认识到员工的个人成长可以赋能企业的长期发展。正如智联招聘“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早在2015年提出的“新雇主经济主义”——以人才为主导的时代已经到来。今年的评选活动以“新动能·新职场”为主题,指引企业在认知和行动层面,在文化、组织、成长、激励几个维度做出调整,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和员工一起激发效能。
首先,企业要从改变认知开始,正视时代发展大趋势,重视企业文化中对新价值动能的构建,一方面鼓励员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人工智能,释放更多精力和时间去进行更有创造力的内容产出;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阶段,要重视其可能存在的一定偏差、歧视等伦理道德问题,分析、纠错等工作仍旧离不开人类,而创新、共情等更是属于人类的“个体价值”。管理者需要认识到这些,才能帮助员工缓解焦虑。
认知提升,才能调整行动,而行动最能对抗焦虑和不安。企业需要将“数字能力”的培养落实到组织调整、员工培训、激励政策等方方面面。根据人工智能实际使用情况,快速调整岗位职责,将员工从重复性强、价值低的工作中解放,用好“数字一代”00后的创意力、驱动力,能够激活组织的“新生动能”。
此外,在员工成长方面,企业需要关注员工的独特“优势”,一方面是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数字硬技能”,补足现有的技能短板,另一方,要更加重视员工的沟通力、引领力等“软能力”的塑造,加长独属于个体的优势长板。以“硬”提速,以“软”增效,才能长期积蓄组织的“优势动能”。
综上所述,组织通过认知的提升和行动的有效调整,将帮助员工摆脱新时期的不安感,解决管理上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