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黔新网

螺蛳粉的臭味是闻出来的还是尝出来的?

2022-09-15 20:15:38  来源:快科技   阅读量:14288   

有人说难咽的药捏着鼻子就不苦了如果你尝试一下,你会惊讶地发现mdashmdash真的很有帮助

其实味道不止试试要,还要听到敬!这就像.....螺蛳粉~

01.味觉只能让我们尝到五种味道。

味觉是由直接的化学刺激产生的一种感觉感受味道,靠的是我们的舌头,口腔和覆盖着味蕾的咽喉粘膜表面平均而言,一个成年人有2000到4000个味蕾,它们每周更新一次

这些味蕾中有与神经相连的感觉细胞,也叫品味,是味觉感知的关键部分当我们进食时,味蕾受到咀嚼和舌头,唾液的搅动的刺激,味毛识别食物的味道,将感受到的信息从味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味觉中枢,从而产生味觉,品尝食物的味道

虽然化学药品的种类是无限的,口味也是千变万化的。

但我们似乎只能分辨出四五种基本味道,即酸,甜,苦,咸,第五种是好吃的。

所以,如果没有嗅觉,只有味觉,我们只能尝到一样的酸甜苦辣咸鲜味。

比如用你的味觉去品尝雪碧和可乐就好了只能喝相似的甜度,很难分辨出两者的细微差别

02.通过气味辨别味道。

人类可以分辨和记忆10000种不同的气味这是由于我们鼻子的内黏膜有一小块区域,也就是嗅觉上皮,其中含有功能性神经细胞,也就是嗅觉感受器

这些感受器有毛状突起或纤毛,用于检测气味当空气中的分子进入鼻腔刺激纤毛时,会触发附近神经纤维中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会传递到起放大作用的神经细胞,再传递到更高的嗅觉中枢,引起嗅觉大脑中记忆气味的区域也会受到刺激这些记忆帮助我们分辨和区分生活中接触过的不同气味

有趣的是,我们有两种嗅觉方式一种是鼻前通路,即通过鼻腔探测外界气味,比如家里的玉兰花气味,爱美人士喷的香水,餐厅飘出的食物气味等等

另一种是后鼻通路,即通过口腔和咽部来检测口腔中的气味。

人们通过后鼻通道识别许多食物的味道。

当你咀嚼食物时,气味分子会进入你的鼻子后部你的味蕾会告诉你食物是甜的,酸的,苦的还是咸的

你的鼻子可以分辨出细节,比如甜度是葡萄还是苹果。

当嗅觉来自后鼻道时,我们把味觉和嗅觉混淆,误认为是味觉的功能柠檬想象出来的酸味和独特的香气形成的风味,其实是嗅觉和味觉交融的结果

鼻子就像一个沉默的父亲,深深地,真切地爱着你,在你不知不觉的地方,帮你品尝食物千变万化的味道,起到辅助作用。

现在,试着用手指塞住鼻子,吃点东西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完全消失,味道也会减弱如果捏着鼻子吃螺蛳粉,酸笋的味道会减弱很多!所以捏着鼻子吃下难以下咽的药,会让你觉得苦味减弱

但不建议为了减少药味而捏住鼻子吃药,尤其是孩子。

像你这么聪明的人,你以为鼻塞的时候最好的事情就是吞下苦药吗。

的确,如果一个人的嗅觉系统受损,例如在感冒或流感期间,这个人可能会出现嗅觉丧失的症状,无法处理嗅觉和味觉,从而影响对味觉的识别。

03.以下因素也会影响味觉识别。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嗅觉灵敏度会开始下降,因为鼻腔后部的嗅觉感受器数量减少,感受器细胞的再生率降低。

同时味蕾也会变少,剩下的味蕾也没有那么敏锐了首先,这会影响我们对咸味或甜味的识别敏感度,所以不要怪我爸妈吃太咸,因为他们对味道的识别已经开始减弱了

某些疾病

任何刺激鼻腔内层,使其感到闷热,流鼻涕,发痒或流鼻涕的东西都会影响我们的嗅觉。

这包括普通感冒,鼻窦感染,过敏,打喷嚏,鼻塞,流感和新冠肺炎感染这些疾病引起的水肿会阻碍鼻腔气道的气流和气味向嗅觉上皮的运动幸运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当这些疾病好转后,你的嗅觉会慢慢恢复正常但是下面的情况就不太乐观了

嗅觉丧失可能是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预警信号。

其他疾病,包括糖尿病,亨廷顿舞蹈病,柯菲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佩吉特骨病和干燥综合征,也会损害通向大脑嗅觉中心的神经如果长时间尝不出味道,闻不出味道,建议尽早去医院检查,排除这些疾病一些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会改变你的嗅觉或味觉,尤其是抗生素和降压药

一些维生素缺乏症

失去味觉和嗅觉可能是你的身体告诉你维生素含量低的一种方式有些情况和药物可能会导致你缺乏与嗅觉和味觉相关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B6,B12等

烟草烟雾会伤害或杀死帮助大脑区分气味和味道的细胞吸烟还会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粘液,减少我们味蕾的数量

在这里,你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一点:只有保护好我们的嗅觉和味觉,我们才能吃到美味的食物,身体健康。

同时,可以利用嗅觉和味觉的结合,捏住鼻子,吞下一些不喜欢但对身体有好处的东西,这样就不会有味道了。

支持0个人

反对

商品价值评分

快科技1997—2022版权所有。

ICP编号18024899 —2王编号41010502003949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