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黔新网

行业首创:《2023中国灵活就业质量指数研究报告》发布与解读|附下载预约

2023-12-20 16:51:46  来源:网络   阅读量:13429   会员投稿

image.png

12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高灯科技与腾讯研究院在“2023中国灵活就业质量指数报告发布暨灵活用工产业研讨会”联合发布《2023中国灵活就业质量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是三方首次联合发布,也是我国聚焦灵活就业质量的业界首个研究成果,为推动灵活就业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image.png

 

从左到右依次:高灯科技副总裁赵莹,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副处长黄志文,高灯科技联合创始人、总裁张民遐,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吴清军,深圳人才集团总经理翟斌

灵活就业并非是一个新颖的研究主体,自我国劳动力市场建立以来,灵活就业现象与零工市场便一直存在。然而,当前的灵活就业市场与传统零工市场有着根本性的差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灵活就业机会大量涌现,并与新的商业模式和用工形式紧密相连。

 

随着互联网平台和传统企业广泛采用灵活用工方式,灵活就业人员的数量和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对于许多劳动者来说,灵活就业不再是一种过渡性的工作,而是成为他们的重要就业方式。然而,如果数字技术催生的灵活就业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但整体就业质量低下,那么它将难以符合国家增进民生福祉的愿景目标和就业优先战略。

image.png

 

为此,课题组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对灵活就业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关注灵活就业的多个方面,包括工作机会、工作质量、工作保障、职业发展以及就业满意度等。通过综合评估这些因素,课题组希望更好地理解灵活就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从就业质量指数看未来趋势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工作方式和劳动用工市场。为了深入了解这一变革,课题组构建了“灵活就业质量指数”,以量化评估灵活就业市场的健康程度和发展水平。该指数主要反映了灵活就业市场的就业质量,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用工理念、就业机会获取方式和工作协同等方面的变化。

 

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按需配置转变为在线“按需用工”模式。平台经济创新了这种新模式,使得劳动力市场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及时配置劳动力,创造了诸如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快递员等新的就业形态。这种灵活用工模式正逐渐被更多企业接受和使用。

 

用工理念的转变:从传统的组织忠诚转变为职业忠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频繁在不同平台间转换工作,平台需要不断调整激励政策以增强平台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劳动者提供更多劳动供给。

 

就业机会获取方式的转变:呈现出去雇佣化和多元化的趋势。随着企业用工需求的数字化提升,劳动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获取就业信息和机会,而不仅仅是依赖单一的雇佣工作。

 

工作协同的转变:数字化管理能力的提升。随着数字技术与工作的融合度提高,平台或企业数字化管理的能力也将得到大幅的提升。

 

灵活用工市场的现状、挑战与前景

随着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灵活用工行业呈现出数字化、技术化、智能化的特点。从用工形式、用工岗位、用工需求、用工渠道、用工比例和用工支出六大方面来看,灵活用工现状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和农业中。外资/港澳台企业和民营企业是灵活用工的主要主体,中小规模企业和平台型企业是灵活用工的主要阵地。同时,企业在成长期和扩张期对灵活用工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报告》结果显示,灵活就业不仅解决了企业在特殊时期的用人问题,也给失业人群提供了获得收入来源和生活意义的机会。从人口特征上看,男性占7成多,女性占3成不到;70后、80后、90后是当前灵活就业市场上的主体;高中、大专学历是灵活就业人员的主要学历分布;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人也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给低学历人员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同时高学历人群也在进入灵活就业市场;灵活就业人员多来自农村地区。

image.png

 

 

从工作现状来看,7成以上灵活就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5天以内,近3成每周工作6-7天;频繁更换工作是灵活就业的主要特点;近6成人每月收入在6000-9000元之间,且收入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6成以上的灵活就业人员具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从工作机会来看,外资/港澳台与民营企业吸收了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住宿餐饮、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当中的灵活就业人员最多;招聘网站、微信平台(群、小程序)、招聘APP等线上方式已经成为灵活就业人员获得工作机会的主要渠道。

 

在工作中,灵活就业人员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工资支付和管理引发的劳动争议、工伤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性别和年龄歧视等。在劳动争议处理方面,当事人协商处理是主要方式;近6成灵活就业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过工伤,其中男性占比更高且工伤发生概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就业歧视方面,性别和年龄是当前灵活就业人员面临的主要歧视。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近9成灵活就业人员对工作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8成以上灵活就业人员对未来发展表示看好。从就业整体质量来看,就业满意度、就业机会和工作保障上的得分普遍较高。

 

灵活就业质量指数的构建与差异分析

灵活就业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其定位、作用、发展趋势及治理方式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虽然政策和学术界对此已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整体认识仍需深化。

 

《报告》借鉴国内外正规就业质量研究,综合考虑客观和主观维度,结合灵活就业特点,构建了一套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总体就业质量”这一总体指标,以及就业机会、工作质量、工作保障、职业发展和就业满意度等三级指标体系。运用“归一化指数”进行降维处理,得到单一的灵活就业质量指数。

image.png

 

 

评估结果显示,灵活就业的总体质量得分为64.7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此外,《报告》还进一步评估了不同业务类型、人群、产业/行业、所有制属性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分类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群体和类别之间的灵活就业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灵活就业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在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动下,以“就业形式多元化、组织方式平台化、用工管理去雇主化、工作弹性化”等为主要特征的灵活就业形态不断涌现,灵活就业模式更加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内在需求。这种就业形式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用工、用人方式,丰富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还拓宽了劳动者的择业和就业范围,成为当前增加就业收入的重要途径。

 

为探究数字化、自动化及企业自身灵活就业形式对灵活就业的影响,我们通过基准模型、数字化自动化模型和灵活就业形式模型等三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企业基础信息、数字化程度和灵活就业形式均对灵活就业选择几率产生显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数字化自动化水平在降低灵活就业比例的同时,具有扩大就业规模的双重作用,数字化转型越早的企业,灵活就业比例越高。

 

平台企业通过提供便捷的就业信息和渠道,降低了劳动者寻找工作的成本,提高了就业市场的效率。同时,平台企业也通过集中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方式,提高了灵活就业者的收入水平和稳定性。在未来,平台企业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提高灵活就业者的技能水平和职业发展路径,进而为推动灵活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