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黔新网

俊彩星驰绘中华 — 萧楚寒

2023-12-22 19:33:20  来源:网络   阅读量:11876   会员投稿

俊彩星驰绘中华 | 萧楚寒

     导读 

一、萧楚寒:中国绘画艺术在中西方双向奔赴中蝶变升华

二、当代语境下绘画传承与创作的思考

三、不懈追求 未来可期

萧楚寒,贵州黔西南人,学士、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梅忠智先生,2012年拜入郭显中先生门下;2020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导师: 姜宝林先生;专业方向:中国花卉大写意笔墨语言现代性研究;李可染画院研究员。

(一)中国绘画艺术在中西方双向奔赴中蝶变升华

萧楚寒访谈录

创荣时代:萧老师,写意花鸟画强调“神似”,即通过简洁的笔墨勾勒出花鸟的形态与神韵。您是如何追求创作中的“神似”,并将其转化为观者能够感受到的画面效果?

萧楚寒:这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回答问题之前,首先得明确“写意”的概念。艺术范畴中的“写意”泛指抒写胸中之意趣。因此,所有的绘画都是以此为目的,也就是说艺术都是写意的。然对应于技法范畴,专指一种审美趣味和表现机制,北宋·韩拙认为:“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其中,“巧密而精细 ”指文人画“细笔 ”形态,而 “笔简意全 ”生动概括了充满野逸疏放的“ 写意”精神和审美旨归。 关于“大写意”在美学范畴中的明确使用,目前已知最早记录出自于清·松年(1837-1906)《颐园论画》中载:“古今名人写意之作,真作家未有不从工笔渐渐放纵而来,愈放愈率,所谓大写意是也 …… 。”松年从审美趣味和绘画风格上明确提出了“工笔”和“写意”的概念进行区别,并认为“大写意”的构建须“由工而入写”,其审美趣味和表现机制逐渐从严谨向疏放演变,在恣意畅快中实现了对率性、本真的追求。“工”体现的是对“法度”的掌握,而“写”所表达的实际上指出对“理法”的超越,这与明代徐渭所提出“工而入逸”的审美内涵同理。而清·吴趼(jian)人小说《海上花列传》中载:“ 人家端午日画的钟馗, 不过是用朱笔大写意,钩两笔罢了。”所言多有调侃之意,盖因语境所至。但后来诸多论者、画者对“大写意”审美内涵的认识产生误解和偏差多源于类似观点。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尤其在大写意花鸟画中,其独特体物观具有丰富的意象性,并构建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笔墨结构。如笔简形具,不求工细而直抒胸臆,在表达画面意趣的同时彰显人文精神,崇尚审美自觉,追求逸兴本质,突出主体性情的疏放与适意。

而大写意花鸟画对于客观物象“形”的认识,先秦《易传》提出了“易者象也”、“观物取象”、“立象尽 意”等具有思辨性的哲学论述。在魏晋时期,王弼也提出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之论,从而发展了“ 意象说”。北宋 · 欧阳修留下了“ 画意不画形” 的命题;同样,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的审美价值观,为文人画审美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因此,花鸟画大写意形态野逸精神影响下的审美旨归着重观照的是画面典型形象的塑造,在似与不似之间求意趣,是以实现“情理”、“物理”、“画理”的圆融统一,从而强调对画面“形、神、意、趣”的表达,而非仅仅对客观物象的具体描绘。

花鸟画中对于“神”的理解也与人物画不同,物象之神本身就客观存在,也就是“生机、生趣”。而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其本身也具备相应的精神气质,所反映的是综合学养和审美价值观的结合。当主客体共同作用下,在“得意忘形” 中呈现“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 的审美追求。简而言之,就是完成如唐·张璪所提倡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诠释,以形取神,从而实现以物象之神到物象之趣的转化,最终创作出气韵生动的作品。因此,作品所表达的“神”也可以理解为“气韵”。野逸疏放的花鸟画大写意形态是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精神及主体性灵的学科,南宋梁楷、法常、温日观,元代倪瓒,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道。

《花卉小品》    34x34cm

创荣时代:在您的写意花鸟作品中,您是如何选择和构思您画作中的花鸟主题的?又是如何捕捉和表现花鸟的生命力和美感的?有没有特定的笔墨运用技巧或者表现手法?

萧楚寒:花鸟画大写意形态是十分疏放、简括、恣意、超迈且追求自在自性,反映道家自然观,以表达主体性情为精神旨归。因此是充满“野逸”精神的学科。如果以明确的主题意义去对应,是十分不恰当的。因为情感、个体、审美趣味等因素都充满了独特性,而大写意花鸟画表现机制多强调对偶然性的呈现,超越法度且“任性自然”的审美观,是一种具备了相对高超的笔墨机制后进入“体道”的状态。因此,过于固定的规范反而不利于审美意趣的表达,容易呈现概念化、程式化倾向。在继承传统审美精神的基础上,重视综合学养的积累,强调书法笔法的介入,突出笔墨结构的表现力。在作品构建过程中,始终强调创作者的主导性,始终以表达主体性情和画面意趣为主。既要传统,又要体现审美趣味的时代感。

《岭上白云生》    69x69cm

创荣时代:作为目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术家,您如何理解“培根铸魂”的意义?中国美术家应该在美育中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萧楚寒:从八九岁开始接触绘画,那时什么也不懂,无知无畏且自娱自乐,全凭勇气和梦想支撑。当然,在此过程中幸得诸多师友的鞭策、教导、鼓励和支持,也算兢兢业业三十余年的践行,力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作为一个青年画家或青年学者,我个人对自己目前的状态评价是“入门”吧,如果说影响力显得早了些。艺术是毕生追求的梦想,然而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勤于思考而勇于实践,兴许未来能有所心得和体会。

《赤城霞》    69x69cm

创荣时代:在您的创作当中,是怎么样体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

萧楚寒:如果把“培根铸魂”的概念对应在艺术领域中,我的理解是“守正创新”吧。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在实践中印证、总结、优化,力图在继承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创作出既能体现民族精神又能表达时代审美特点的作品。

《大写金秋》    69×139cm

创荣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您是如何理解“艺术为人民”的?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践行这一理念的?

萧楚寒:“艺术为人民”这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庞大的概念,不好回答。是历代从艺者的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的共同诉求,体现了责任和义务。作为从艺者,个体是渺小的,其能力也是有限的,但不妨碍去实现社会责任感,这也是个体价值定位的体现。对此,我的肤浅理解就是首先“画好画”,这是职业的天然属性所决定。其次,如有余力,尽最大的努力去“正确引导大众”吧,多尽一分力。

《高冠》    69x139cm

创荣时代: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萧楚寒:由于是多元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紧密,而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意识形态相互影响。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文化面对全球化作出的必然反映。当前艺术发展现状较为特殊,整体上呈现“形式大于内容”的趋势,传统审美和民族主义受到冲击,不自觉地“被动”地充当了保守主义的角色,这是十分不正常的现象。因此,“守正创新”是必然课题,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艺术探索是一个复杂而辩证的过程,“守陈”和“创新”一直是业内饱受争议的话题。在全球文化呈多元趋势的今天,尊重不同审美机制的独立价值显得尤为必要。况且,优秀的、真正体现民族审美精神和主体创作思想的作品不应该以风格的“新”、“旧”而定义,所谓的“时代感”也不能完全成为判断作品价值的标准。承续传统、诠释经典不等于保守,这是尊重民族文化特色的必要立场。追求变革和锐意进取也并非仅仅在形式上的求新求变,必然是通过对既定审美系统的反思、扬弃,并在实践活动中疏理、完善和印证。

《香雪》    69×139cm

创荣时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美术家,代表了中国美术的先进方向。在国际交流之中,中国美术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如何通过美术展现中国形象?

萧楚寒:坚定信念但防止泥古不化。不以标新立异为能事但提倡勇于探索和大胆实践,不排外,也并崇洋媚外。理性看待艺术“多元化”的问题,关注现实生活,客观而理性地对待文化“现代性”的命题,同时强调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圆融统一,仰望星空而脚踏实地。立足本真,承续“传统”从而回应“现代”。

《月中海》    69x139cm

创荣时代:请谈一下您近期的工作和创作计划?

萧楚寒:我博士期间所研究的是“花鸟画笔墨语言现代性转换”的课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也一直在思考。然而对于这个课题是终身的事情,短时间内想完成多么宏大的目标显然不现实的。然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当有一个恰当的呈现方式。因此,立足于当下,只能继续深入学习,梳理,在实践中与画理、情理相印证,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创作实践,力求多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待到秋来风景异》    69x138cm

(三)不懈追求 未来可期

《水清浅》    69x139cm

萧楚寒作品欣赏

《和风细雨》    69x139cm

《经风摇曳》    69x139cm

《掀天盖地》    69x139cm

《水墨淋漓》    69x139cm

《写得草书藤》    34x139cmx4

《又见秋风》    195x198cm

◆继承中华文化审美基因

◆坚守中国美术文化阵地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