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检查报告中若出现这样一个术语——肠化生,就让人惊慌了,因为不少人听说它是癌前病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严重还是不严重?今天就给大家说明白。
那么什么是“肠化生”?
专业解释: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称为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 呃...完全看不懂是不是?
小编一句话解读: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不长了,邻居大肠小肠家的上皮细胞却跑过来了。
其实呢,健康的胃黏膜上皮表面是附有黏液层保护着的,在这种保护之下的上皮细胞每2-3天更换1次,并且在受损后可以快速修复。
但是如果长期处于胃炎的状态下,胃黏膜生病了,在某个病灶处,胃黏膜上皮细胞不能自己进行修复再生,却长出了其他细胞。
因为它们的样子很像长在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功能上主吸收,所以把这个病形象地叫做肠上皮化生,简称就叫——肠化生。
为什么会出现“肠化生”?
胃细胞大约每3天更新一次,新的再生,旧的脱落。胃黏膜细胞的更新需要依靠类似干细胞的前体细胞进行分裂再生,这些细胞原则上要变成胃黏膜细胞。
当这些细胞正常时,它不断地分裂,以补充衰老、脱落的胃黏膜细胞。
胃慢性发炎破坏胃黏膜细胞,为了修复持续性发炎、受损的细胞,前体细胞需经年累月处于分裂状态,这最容易导致基因变异,结果因为基因错误导致进入了肠细胞的分化再生过程,造成“肠化生”。
“肠化生”是否可逆转?
大部分人行胃镜下检查可能都会呈现不同程度的慢性或浅表性胃炎,但只要治疗、饮食调节得当,胃炎是可以治疗的。意思是这个过程是可逆转的,可一定程度阻止胃黏膜萎缩、肠化的进程。
但如果不加以节制,一旦追入了胃黏膜萎缩“不可逆转点”就难以逆转。肠化后虽不易逆转,但胃炎若有经过适当的治疗,可以延缓胃癌发生。
如何治疗“肠化生”?
“肠化生”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食道反流、吸烟、饮酒、饮食习惯(饮食不定时、经常吃高脂肪、高油、高盐、加工食物、烟熏食品)、遗传、压力等因素有关,当这些因子促使胃黏膜反复地受损、发炎,最后可能导致胃黏膜肠化生。
去除致病因子,比如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戒烟戒酒、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胃黏膜萎缩、肠化的进一步发展。
怎样可以避免“肠化生”的出现?
多做运动、保持生活规律、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果、吸收足够的维生素C、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避免摄取过多高钠及腌制类等加工食品)、戒烟酒。此外,胃部不适应及早求医,安排呼气试验、胃镜等检查,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按医嘱规律用药,并安排呼气试验检查确保根治。
已经肠化生需要多久做一次胃镜?
肠化生是一种不可逆的癌前病变,患上胃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所以,肠化生患者通常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容易发展成胃癌的高危人士建议每年完善一次胃镜检查,低风险人士每2-3年做一次就可以。